联系我们

电话:(86)731 84805380

传真:(86)731 82354476

地址:湖南长沙湘雅路110号,湘雅医学院北院原图书馆3楼

联系我们

“好人”徐光宪:一生科研只为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科学网发布时间:2015-12-30 20:44:40

“好人”徐光宪:一生科研只为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科学网

初夏时节,北京大学红楼前的老槐树已经郁郁葱葱,未名湖湖面上已经被细细碎碎的柳絮洒满。只是,穿梭不息的人流中再也不见了那位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喜欢读金庸、喜欢下围棋的老人。 

428日上午,被公认为中国“稀土之父”的中科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徐光宪去世。“先生是一个好人”,想了一宿,中科院院士严纯华等人终于想到了一句话来概括徐光宪的一生。“先生一生从来没有说过别人的坏话,生气了也就最多不说话。”

 

听闻徐光宪去世的消息,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金林培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62年。“当时,我还在苏州大学读大三,学习物质结构课程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了徐光宪的名字。”

 

在他的记忆里,徐光宪虽然是大家,但非常平易近人。金林培注意到一个细节,“徐先生称呼他的学生黄春辉、黎乐民都叫‘黄老师’‘黎老师’,给我打电话也说找‘金老师’”。

 

稀土之父

 

徐光宪更多的“好”是在科研上。他科研事业的巅峰,与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分离镨钕,刚从北大技术物理系回到化学系的徐光宪成为这个任务的领军人物。

 

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稀土元素一共有17种,包括Sc(钪)、Y(钇)和15种镧系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尤其是15种镧系元素,犹如15个孪生兄弟一样,化学性质几乎一致,要将它们一 一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的分离又是难中之难。

 

多番思量后,他决定放弃国际上流行的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以特有的学术敏感性选择萃取法来完成分离。由于采用了独特的“推拉体系”,使本身难以分离的镨钕具有高达4的分离系数,远远超过了国际同行的结果。

 

徐光宪不满足于这些,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他设计出一种新的回流串级萃取工艺。一排排看似貌不惊人的萃取箱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你只需要在这边放入原料,在流水线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原来那种耗时长、产量低、分离系数低、无法连续生产的工艺被彻底抛弃了。

 

也正是因为这一贡献,徐光宪被人们尊称为“稀土之父”。

 

“跟徐先生讨论,你能感受到他在学术中的睿智、前瞻以及深邃的眼光,他能从尚不能完全掌握规律的数据和曲线中一下子抓住要害。”严纯华说。

 

直到前几年,徐光宪还在密切关注着稀土行业的发展。他联合师昌绪等14位院士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避免包头市和黄河受放射性污染,并多次深入白云鄂博矿调查研究。

 

道德文章

 

作为徐光宪的研究生,在与徐光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黎乐民认为:“老师是‘道德文章’。”在黎乐民眼里,老师为人道德高尚,做学问融会贯通,做科研执着追求,“是我一生的榜样”。

 

2009年,在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相机镜头前,徐光宪被他的院士学生黎乐民、黄春辉紧紧簇拥在中间,于是,一张温馨而又极为少见的瞬间就这样定格在中国科研人才培养的历史中。加上中科院院士高松,师徒一门四院士,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多见。对此,黎乐民说:“老师非常重视提携年轻人才,经常创造条件,让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同行看。”

 

严纯华当时听徐光宪的一堂课就是高等无机化学。厚厚的一本英文原著放在讲桌上,让台下的他心里发憷。“先生居然能将那本书讲得深入浅出。”严纯华到现在都很清楚地记得徐光宪在薄膜纸上写的课件,一笔一画力透纸背,“他的字非常有架子,很大气”。

 

徐光宪一生改变了四次研究方向,从量子化学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而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出于当时国家发展的需求。

 

在跟严纯华聊天的时候,徐光宪曾说过:“也许一辈子在一个方向上作研究,获得学术成就会更大,但是多发一些文章不如对国家在产业或者技术上的推动有用。”

 

永为师表

 

严纯华说,徐光宪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做人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体会越深。“到现在为止,我依然没有真正学会像徐先生那样指导好自己的学生。”

 

1993年,73岁高龄的徐光宪和多名科学家一起,到美国参加稀土国际会议。金林培也是其中一员。“住宿的宾馆一个房间46美元,大家都说徐先生自己住一间,可徐先生坚持要和大家住一起,节省一个房间。”

 

在徐光宪家中的书柜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文件夹,而每一个文件夹都有一个编码,对应着一个学生。严纯华也有自己的文件夹。

 

“我们修改过的论文,相关的交流资料,先生都会放在单独的文件夹中。”严纯华说,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文件夹的时候,这些资料都存放在茯苓夹饼的盒子里,每个人对应着一个。“先生中间搬了好多次家,但这些东西却一直在他的书架上。”

 

打开徐光宪的文稿草稿,会看到有“abc”字母的标注。“先生很早就会使用电脑,但是前鼻音后鼻音分不太清楚,就用字母代替,有时还会打电话过来问我们一个字应该怎么拼。“90多岁时,他的每一张PPT都是自己一点点敲进去的。尽管形式和字体不是很‘炫’。”严纯华说。

 

“直到2013年下半年,老师还经常在网上看新闻、查资料,经常发E-mail和我们探讨科技政策方面的问题,也希望我们经常给他讲讲社会上的新鲜事。”黎乐民说。

 

 

-文章录入:刘荣    责任编辑:刘荣 


分享:
关键字:
下载专区

湘ICP备09002748号版权申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技术支持:长沙网站建设-创研科技

地址:湖南长沙湘雅路110号,湘雅医学院北院原图书馆3楼 电话:(86)731 84805380,传真:(86)731 8235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