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中南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高文兵代表第一届中南大学委员会作报告。
凝心聚力 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
为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中南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0年12月18日)
高 文 兵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中南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本次大会,是在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即将迈入“十二五”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组织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为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回顾与总结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应对复杂形势,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五年,也是学校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教育部党组、湖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努力拼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显著进展。
(一)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2007年,学校党建工作通过湖南省评估获得优秀,专家组认为:“中南大学党建工作深入扎实、特色鲜明,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1.集中教育活动实效明显
校党委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活动有机统一,使党的自身建设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努力把党的先进性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关经验多次被中央和教育部推介。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凝心聚力、弘扬特色、科学发展、争创一流”的活动载体成为全校推进工作的核心理念;按照“四明确、一承诺”的要求,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分期整改落实广大师生关注的78项具体任务,受到教育部肯定。两次集中教育活动的群众测评满意率都在95%以上。
2.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制度,书记、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形成强大合力。校行政班子、二级党组织和中层干部完成换届,大批中青年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校领导班子坚持谋大事、干实事、聚人心、争一流,全力推进学校发展上水平;坚持学习制度,注重学以致用,学校成为“湖南省高校学习型党委建设示范点”;坚持联系基层,深入群众,推进“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机关建设,勤政廉政、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不断巩固与发扬。
3.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发展
五年来,学校党支部从470个发展到576个,党员人数从15000余名增加到19900名,培训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68000余人次,培训人数比“十五”期间增加一倍。积极探索支部建在学科上的基层党建新模式,相关经验受到教育部推介。探索兼职党建组织员工作新机制,有关做法得到中组部肯定和推介。实施党支部建设“54321 凝聚工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5个基层党组织、141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中央和湖南省委表彰。
4.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
深入贯彻中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推动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行干部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系列制度,加大招生、收费、工程项目等热点问题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行业纠风、治理商业贿赂、清理“小金库”等专项工作。对300多个项目实行招标监管,减支7700多万元。在教育部组织的落实《意见》量化考核中,学校以高分通过。
5.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增强
出台专门文件,投入专项经费保障思想政治理论学科、队伍和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实现突破;5个部省级思政研究培训基地落户我校;4门思政理论课中3门被评为省示范课件、1门列为省课程改革重点项目;9人次获教育部“精彩教案、精彩案例、精彩课件”;李岚清、李肇星、周强等20多位领导、学者应邀来校作报告,受到师生热烈欢迎和好评。
6.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成绩突出
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经验得到李长春同志批示和肯定;7个德育网站被评为全国优秀网站,总数列全国高校第一;学校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会会长单位、教育部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教育部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团中央选为全国高校10项先进典型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每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学生调查报告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多位中央领导重视和肯定;校团委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得到刘延东同志批示和肯定;广大教职工发挥“三育人”作用,取得良好成效;学校两次在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被评为“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7.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治校。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进一步健全,信息公开网站创建开通,党务、校务公开有序推进,校工会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成立全省高校唯一的社会主义学院,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一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走上校内外领导岗位,在参政议政、推动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校、二级单位两级管理离退休人员体制,加强关工委、老年大学、老年文体协会建设,老同志育人作用明显,离退休和关工委工作多次受到表彰。深入开展文明、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坚持安全稳定工作常抓不懈,有效应对食品价格上涨和突发、敏感事件,确保校园稳定和师生安全。
(二)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升
校党委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把领导和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作为第一职责,党政密切配合,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动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整体办学水平稳居全国高校第一方阵。
1.学科学位建设成绩显著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超额完成第一次党代会既定目标;两大工程二期建设获验收专家全票“优秀”评价, “985工程”追加经费增幅居全国高校之首。原有17个国家重点学科全部通过评估,6个一级学科、12个二级学科被新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综合排名第14位,一级学科数并列第8位。有12个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入围前10名,基础医学排名全国第一,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二。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和化学等4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成为教育部、卫生部共建医学院的十所高校之一。五年来,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博士点从128个增加到1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18个增加到24个,专业学位点由6个增加到19个,学科、学位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2.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改革。2006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并获优秀。五年来,“质量工程”建设主要指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学名师数增幅均在一倍以上;新增国家教学团队8个、国家双语示范课程6门,新增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采矿工程、土木工程等7个专业顺利通过国家工程专业认证,临床医学专业在教育部认证中受到好评。在全国率先试点综合评价录取本科新生,受到广泛好评;率先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初步构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健全,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突破18000名,实现了全日制研究生与本科生1:2的目标。网络教育有序发展,继续教育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首次“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评选中,我校6人入选,排名全国第7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14位;有近百个学生团队在国内外科技、文化、体育等竞赛中获奖,其中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3.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成功探索“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科技创新模式,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跃上新台阶。五年来,科研主要指标实现上届党代会确定目标。五年科研活动经费总计45亿多元;新增国家科技三大奖22项、“973”首席科学家计划项目6项、“863”计划项目105项;在青藏铁路建设、大飞机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防军工科研受到中央六部委联合表彰;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次在全国评估中排名第一。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实现湖南省在该项目的历史性突破;人文社科多项研究报告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和肯定。产学研合作特色鲜明,发起成立或参与10个产学研战略联盟,与国内外31家大型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与4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中国有色集团-中南大学赞比亚生物冶金技术产学研示范基地”由赞比亚总统揭牌成立,2家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学校被国家级媒体誉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标杆”。与8个省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省校、市校合作深入开展。
4.队伍建设和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通过实施升华人才计划等系列举措,有效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五年来,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国家杰青”入选者32人;专任教师博士比提高20个百分点;新增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团队10个,成功引进医学遗传学国际拔尖人才团队,轨道交通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获首批“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稳步推进管理改革,在全国高校首批完成学校及附属医院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有关方案及做法得到教育部和湖南省好评;适应人才培养和科研“大兵团”作战需要,整合成立本科生院和科学研究部;重组成立学校办公室,优化管理服务;单独设立研究生工作部,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推进学科重组,新成立航空航天学院,合并组建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改组成立政治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产业规范化建设取得成效,组建中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创新产业管理体制;整合资源,将长沙凯大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并入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工程中心有限公司;解决产业遗留问题,撤销20余家传统校办企业;基本完成校办全资企业改制和95%以上的经营性资产划转工作。
5.医疗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3所附属医院坚持公益性办院方向,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医院新医疗大楼相继启用,年门急诊量400多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0万人次,年手术近10万台次,医疗服务能力居国内一流医院前列。高新医疗技术广泛开展,重点专科和创新团队建设有效加强,疑难杂症和重大疾病诊治能力持续提升。预约诊疗、假日门诊、一卡通等便民举措全面实施,以湘雅为主体的区域医疗信息示范平台建设启动,通过国际合作开展高水平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成效显著,成为优质护理服务全国重点联系医院,护理品质进一步提升。医疗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在地震灾害、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在抢险救灾第一线慰问我校附属医院医疗队。
6.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实施国际化战略。先后与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100余所国外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美国巴特尔研究院、德国国家科学院、米塔尔钢铁公司等一批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和顶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赞比亚矿业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功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60余个,每年接待海外人士1000人次以上;4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重点资助,居全国高校之首;每年有近100名优秀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开辟与4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交流、交换学生项目;在校留学生从195人增加到854人,其中学历生比例占65%以上。
7.办学条件大幅改善
经过艰苦努力,投入20多亿元,全面完成新校区近2000亩征地拆迁和一期主体工程建设,近3万学生入驻新校区;自主开发建设学生公寓、学生食堂39栋,后勤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五年来,新增校舍50多万平方米,争取国家化债资金和累计吸纳地方财政、社会各界捐助7.36亿元,学校事业总收入比2005年增长一倍,办学资源紧张状况得到一定缓解,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设法改善教职工待遇,在推进人事分类和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上,从2008年起,职工津补贴每月标准增加350-400元;累计发放教职工住房补贴1亿多元,购买职工商业补充医疗保险逾千万元;多渠道募集“和谐中南基金”2600多万元,对体制上无法解决的困难师生给予特殊关爱和帮助。
(三)五年来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全校上下攻坚克难、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五年,也是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这期间,包括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吴官正等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内的14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校视察,对学校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寄予殷切期望。
回顾五年实践,我们深深感到,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是学校长期办学积淀的传承,更是全体中南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在此,我谨代表本届党委,向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向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向各位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海内外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实践,我们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工作经验,主要是:第一,必须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学校发展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稳定,形成学校事业发展的坚强保证和巨大推动力。第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团结和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形成学校发展的强大凝聚力。第三,必须把“有特色、高水平”作为目标指向,弘扬中南大学特色,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冲击世界先进水平,以特色和贡献赢得各方支持,赢得发展机遇,赢得竞争力和影响力。第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解放思想,勇于迎难而上,切实激发学校发展源动力。
回顾五年实践,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三是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优秀中青年学术后备人才十分紧缺;四是教风、学风建设需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五是校园人文氛围不够浓厚,中南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度、融合度仍需提升;六是办学资源整合优化力度不够,办学经费紧张与资源浪费现象同时存在;教职工生活待遇提高较慢,部分基础设施急需改善,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逐步加以突破和解决。
二、改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是我校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放眼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合作、大交流不断深化,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外部空间更加广阔;纵观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战略;立足湖南,中部崛起、富民强省、教育强省战略全面实施,“四化两型”建设加速推进;反观自身,中南大学经过十年快速发展,基础增厚,人心思进,正蓄势待发。从上述态势可以预见,学校改革发展正面临重大机遇。同时,挑战亦十分严峻。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校聚合潜力有待进一步融合提升,发展累积的困难和问题逐步显现,学校内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费紧张、资源短缺等矛盾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善,等等。这对我们的信心、决心、耐心都是重大考验。全校上下必须认清形势,凝心聚力,抢抓新机遇,明确新目标,争创新优势,以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力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
(一)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式
去年以来,学校抓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纪念合并组建十周年、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重大契机,深入研讨、审时度势,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把中南大学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50年,把中南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具体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步骤:
第一步:从2011年到2015年,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建设期。主要目标是: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在目前居亚洲高校综合(参考)排名第151位的基础上力争进入亚洲高校100强。
第二步:从2016年到2020年,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建设期。主要目标是: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综合(参考)排名进入亚洲高校80强。
第三步:从2021年到2050年,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成熟期。主要目标是: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国际教育和科技领域具有重大影响。
为实现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和认真把握战略机遇期,切实转变和完善发展方式,坚持“五个发展”:
第一,坚持特色发展。彰显“中南特色”,争创“国内一流”,达到“世界水平”,进一步对接重大需求,强化行业优势鲜明的学科特色、贴近产业一线需求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产学研合作特色,依靠特色增强竞争力,提升整体实力和水平。
第二,坚持内涵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固本强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转变管理模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办学效益;强化内部促动,以中南特色文化增强发展内驱力。
第三,坚持开放发展。实施国际化战略,把握国际标准,参与国际竞争,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加强省校、市校、校企、校际合作,多途径吸纳国内外优质资源,增强学校发展源动力。
第四,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学校内在精神特质,以先进理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创新成果占领科技前沿,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提升办学水平。
第五,坚持和谐发展。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及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师生个体与学校整体发展良性互动;统筹教学、科研、医疗、管理、服务等工作,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及举措
今后五年,学校必须实现“三步走”第一步的目标,为加快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下扎实基础。“世界知名”,就是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谋求改革发展,把学校事业放到一流高校中去比较、放到国家需求上去谋划、放到国际标准上去衡量,共同做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这篇大文章。“高水平”,就是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培养出高质量的拔尖人才,取得领先的科研成果,提供高效的社会服务,汇聚优秀的教师群体,形成公认的品牌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研究型”,就是要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首要目标,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学校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弘扬办学特色,对接重大需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深入推进人才强校、科技强校战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全面夯实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础,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五年改革发展的分项目标是:
——师资队伍建设。两院院士增加新成员;新增“千人计划”入选者30人以上;新增长江学者10-15人、国家杰青10-15人;新增国家级创新团队7个以上;专任教师、临床教师、实验技术队伍增幅达到10%以上;专任教师博士比达到70%以上,其中获国外博士学位教师比达到10%。
——学科建设。4个左右一级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6个左右一级学科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3名,5-6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新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3-4个;新增2-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主要指标稳居全国高校前10位;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突破;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比例达到5%-10%,平均每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每年选派100-120名优秀研究生到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与50所左右的世界知名大学建立教育合作项目;在校留学生规模达3000人以上。
——科学研究。2015年科技活动经费达到15亿元;新增“973”首席科学家计划项目8-10项;力争获国家科技奖励20项以上、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励3-5项;发明专利年授权量300件左右,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数逾1万篇,《Nature》、《Science》收录论文力争实现突破;每年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15-20次;力争3家左右科技型企业上市;形成多个人文社科新的增长点。
——医疗服务。3所附属医院成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医院;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力争跻身国家“三特”医院之列;建设临床重点专科10个左右,建成2所以上专科医院;力争成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
——办学条件。规划、新建各类校舍40万平方米左右;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8000M,数字资源总量突破200TB;实现学校收入每年增长8%-10%,力争年总收入到2015年达到35亿元。
为实现阶段性目标,要重点落实八个方面的推进举措:
1.内培外引,人才强校,全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宏观指导,优化服务支撑,健全制度保障,增加人才总量,培育大师团队,改善队伍结构,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
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升华猎英、升华育英、升华学者、芙蓉学者、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六大人才计划,因地制宜,引进和培养大批青年拔尖人才,造就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与学术团队。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工程”,扎实做好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加大选派优秀学术骨干、管理人才和其他技术人才出国学习研修力度,增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储备。有计划地扩充师资队伍总量,进一步改善学缘结构,提高生师比、博士比、海外学历教育比。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
严格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团队考核、管理人员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建立学科与研究平台人员、医学临床教学人员“双聘”管理模式;实行2年博士后加3年聘用制的新进教师选聘和淘汰机制,完善流动编制人员管理。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内部分配和薪酬激励制度,建立超常规引进海外拔尖人才的薪酬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为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2.优化结构,交叉融合,增强学科整体竞争力
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战略举措。以“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为主线,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特色,优化结构,交叉融合,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加快已有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在材料科学、资源环境、生命科学、先进制造、土木和交通工程等重大领域,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学科群。新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力争在有色金属资源与材料、医学遗传学、复杂装备设计与极端制造、轨道交通安全等领域起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学科前沿调研,把握学科制高点和突破口,加强后备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和建设,建立工医为主、工医理优势互补、人文社科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基地,孕育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实施理科建设计划,加强引导支持,建成国内先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理学学科群。人文社科发展坚持以“基础为本、应用为先、重视交叉、突出特色”为思路,建设一批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围绕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求增强应用文科、特色文科发展能力。
3.育人为本,质量为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确保教学的长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统筹各类人才培养,稳定本科生规模,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规范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和职业规划指导;推进“质量工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与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重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及相关教材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重点建设5个开放共享的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立健全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优秀文科人才培养计划”。大幅提高生源质量,力争本科招生录取投档线在90%以上省份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加强研究生硕博连读、提前攻博和高水平大学优秀研究生生源互推工作。继续实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材国际化建设,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国际化进程。坚持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并重,加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基地和校外兼职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和扶持,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和水平。
4.对接需求,持续创新,增强科学研究贡献力
深入推进科技强校战略。完善和坚持“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科技创新模式,构建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支持跨学科平台建设,成建制组建若干研究院。超前部署,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导向,集聚科研力量,积极组织重大项目研究。加强民口高校军工产学研合作,保持国防军工科研领先优势。组建中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构建体系完整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平台,立足行业,服务区域,提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规范管理,提高知识产权运营效益。利用工医优势加强人文社科研究,融入“湖湘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具有中南大学特色的人文社科品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建中南大学创新创业科技园。继续实施“科教兴湘”行动,进一步加强省校、企校、市校战略合作,切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持续扩大服务面和影响力。
5.发挥优势,勇担责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强化湘雅品牌优势。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巩固优势,稳步拓展,提升附属医院整体实力和社会声誉,为湖南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由学校主导,共建平台,大力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快发展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构建“湖南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示范平台”,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彰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创新、应用、推广医疗新技术,提高医技水平,整合优质资源,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和“三特”医院,着力打造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依托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深化医教研改革,促进医学与工学、理学、人文社科等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国内一流的医学教育科研公共平台,增强临床学科竞争能力。深化医院内部改革,稳妥吸纳国内外优质资源,增强医院发展活力。切实提高职工医院医疗水平,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
6.关注民生,改善条件,创建良好工作生活环境
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充分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努力改善教职工生活和工作条件,形成聚精会神共谋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优化和调整学校资金支出结构,从2010年开始,大幅提高全校教职工津补贴,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重点关注青年教师居住条件,建设优美校园环境,加强后勤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营造广大教职工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大力拓展筹资渠道,建立“中南发展基金”,逐步健全改善办学条件和职工生活待遇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各校区功能定位,整合优化老校区资源,完成铁道校区学生公寓和升华学生公寓四期开发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和学生住宿条件。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公共数据库、教学科研资源库、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
7.创新体制,理顺机制,激发内部发展活力
制定和实施《中南大学章程》,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整合优化办学资源,激发内部发展活力。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和其它专业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建设,确保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相关机构成立中南大学发展院;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改革;重组中南大学董事会,成立中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提高筹资能力;按照权、责、利统一的原则,理顺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的关系,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抢抓“两部”共建医学院的机遇,进一步理顺学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建立健全公房、水电、设备有偿使用的管理模式,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建立“订规划、配资源、核绩效、奖先进”四环相接的内部管理与考评机制,激发各类人员积极性。
8.拓宽视野,开放交流,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扩大对外开放,增进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在若干学科或重点研究机构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引智基地,形成一批国家级合作交流平台,对接世界先进水平学科,推动各类学科形成稳定的海外合作伙伴,有重点地开展长期教育、科研合作,推进优势学科面向世界、争创一流。结合学校特色,重点发展国际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吸引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校工作和国际顶尖学术大师来校讲学、访学。大力发展国际合作办学,逐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外籍教师比例;创新和完善出国留学和学生互换机制,选拔更多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或短期交流;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增强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围绕中心任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领导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重点推进“六项建设”,着力增强党对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领导能力,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保证。
(一)建设体系完备、学用结合的政治思想保障机制
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作为学校党建的首要任务。抓住喜迎建党90周年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等重大契机,以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为目标,掀起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潮。充实理论宣讲队伍,拓展专题网站、马列研究会等理论学习平台,完善个人自学、集体学习、岗位培训、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学习网络。加强校内媒体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紧密结合师生的思想实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和党课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大力倡导研究型学习,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健全党委(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查学、督学、评学和奖惩机制。
(二)建设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
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激发队伍整体活力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建设,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坚强领导核心和管理骨干力量。
学校领导班子要努力增强理论素养和大局意识,在把握方向、推动发展、科学决策、营造环境四个方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着力提高“四种能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的能力;准确研判形势,善于抢抓机遇、争创机遇的能力;驾驭大局,解决学校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推行现代大学制度,管理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建立健全会议讨论、民主决策、集体领导、分工协作的领导决策机制。探索建立党委全委会决定学校“三重一大”事项的制度;完善党代会制度,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落实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按《条例》规定落实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这是学院一级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方式。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实现各类干部脱产培训达标率90%以上。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推荐优秀干部到校外各级领导岗位任职,建立校、处两级后备干部队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注重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处以上干部年度考评实行“三述、三问”,即:述职、述廉、述学,问责、问廉、问效。
(三)建设覆盖面广、作用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
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紧扣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拓展基层党建工作辐射面和影响力。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一批“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基层党组织,树立一批“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优秀共产党员典型,推动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建功立业。进一步改进党支部设置模式,探索在重大项目团队、学科机构、教学系室和学生社团设立党支部的有效途径,继续推进二级党组织“43211”工作制度、党支部建设“54321凝聚工程”,逐步完善师生党支部发挥作用的科学机制。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选好党支部书记,建立党支部负责人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的制度,落实党支部书记待遇,健全兼职党建组织员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建立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体系。加大在青年教师、优秀学生和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四)建设求真务实、清正廉明的党风和工作作风
坚持以党风引领优良作风,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建立健全学校惩防体系。严格工作监管,规范审计程序,加强行风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强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倡导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问计于民、关爱师生,把师生满意和认可度作为选拔和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倡导求真务实之风,注重“五实”:对待干部群众平实、朴实,对待工作务实、扎实、踏实。把抓大事、干实事的成效作为绩效考评的关键指标。倡导勤俭办学之风,扎实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网络视频会议、网上办公、校区通邮等系统,改进文风会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办公成本,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五)建设立德树人、丰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要求,努力建设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职工队伍,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精心培育学生、真情关爱学生,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标准》和《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教育部专项工程建设计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整合优化校园网络德育资源,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拓展新媒体教育新阵地。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激发研究生主体积极性,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加强创业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实现学业、就业、创业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完善学习帮扶、经济困难资助、日常生活关爱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配齐育好辅导员、班导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帮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按照“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32字要求,努力营造敬业、勤业、创业、乐业的师风氛围。大力加强师生诚信教育,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严格师德考评机制,强化管理育人功能,提高服务育人水平,发挥离退休老同志育人作用,整合校内外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六)建设人心凝聚、共促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
加快推进人文校园、民主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营造和谐环境。
以“人文校园”建设育和谐。认真总结优良办学传统,凝练核心理念,融合升华中南大学的文化与精神,并将其融入各项工作,转化为全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大力弘扬心忧天下、报效祖国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励精图治、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团结互助、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从容、淡定、自信的特色中南文化。大力开展高层次、多形式的校园人文学术活动,加强校史馆、文化景观和人文环境建设,开展丰富生动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民主校园”建设促和谐。倡导民主团结、和谐发展、依法办学。加强教代会、团代会建设,完善党务、校务、院务公开机制,充实信息公开内涵,畅通上下沟通渠道,落实师生员工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侨联、台联等各方面作用,努力形成共促发展的民主氛围。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离退休人员两级管理体制,筹建“回顾中南基金”,切实关心关爱离退休老同志,在全校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以“平安校园”建设保和谐。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严格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完善处理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加强综合治理,严格日常监管,健全长效机制,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刚刚走过合并组建十年的发展历程,正在绘就“十二五”及今后十年的宏伟蓝图。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全体中南大学人的长远目标和共同理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教育部党组、湖南省委及学校新一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凝心聚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科学发展,为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