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校友总会和各地校友会提名推荐,中南大学杰出校友评审委员会评选,并报学校审核同意,现予以公布。
中南大学
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首届中南大学杰出校友名单及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传福简介
王传福,男,汉族,1966年2月15日生,安徽省无为县人。198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得物理化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获得硕士学位;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毕业,并留在该院工作,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在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后, 1995年2月,王传福毅然下海经商,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现任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2003年初入主秦川汽车,以3.28亿美元资产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同年11月,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技术为王的比亚迪股份公司总裁王传福是电池领域的“单项冠军”,一家20人的小厂不到8年发展成为中国电池大王,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前茅,在世界镍镉、镍氢和锂离子电池厂商中,分别列第2、3、4位。 曾被评为深圳市青年科技带头人之一;中国民营企业家新秀奖;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经济贡献年度新闻人物奖;《商业周刊usinessWeek 》 “亚洲之星”; 2003年汽车十大新闻人物;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改革开放30年影响深圳30个经济人物等。曾荣获深圳市青年科技专家——中银集团奖;鹏城青年创造勋章;香港“紫荆花杰出企业家”奖;首届“亚太最具创造力之华商领袖”奖;CCTV2008年度创新奖等。2009年以人民币350亿元的财富成为“胡润百富榜”中国首富。 致富不忘母校恩,他多次回母校作学术报告并与学子座谈,为母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并大量接收母校毕业生,2009年捐资1240万元设立中南大学比亚迪奖学金。 王淀佐简介 王淀佐,男,汉族,1934年3月23日生,辽宁省锦县人,中共党员,两院院士。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东北大学肄业,次年任东北有色金属局选矿科、冶金部有色金属管理局技术员。1961年中南矿冶学学院矿物加工与冶金专业毕业。历任中南工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导师、中南工大副校长、校长, 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是党的十三大代表和全国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选矿学术委员会主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高级学术顾问、美国矿冶学会会员。1990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矿物加工浮选理论和工艺的教学与研究。在矿物加工工程的研究中,系统分析浮选剂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用一系列定量判据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分子结构的"组装模型"及对各基团"碎片"的预测计算组装,达到设计特定用途的药剂;从理论上统一解释了硫化矿浮选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三大问题,在实践上发展了电化学控制及无捕收剂浮选;提出了盐类矿物浮选的四条规则,推进了浮选理论的定量化和实用性;提出"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发展了"分子载体浮选"及"开孔挡板搅拌器"等技术。发表了300多篇科技论文和9部著作。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和国家优秀教材奖等10余项奖励。198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89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邓起东简介 邓起东,男,汉族,1938年2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共党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现任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荣誉教授。 1966年后,由从事构造地质研究转向地震科学研究。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和防震减灾优秀奖7项;1991年获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著有《海原活动断裂带》、《天山活动构造》等;撰有《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论文200多篇。 左铁镛简介 左铁镛,男,汉族,1936年9月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左铁镛教授1958至1991年在中南工业大学任教,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6年起任中国科协副主席;1996-2004年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兼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合作教育协会理事等国内外重要社会职务。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司司长,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等。 左铁镛教授是知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长期从事材料科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专长于金属材料及其塑性加工,特别是在难熔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低塑性材料及其加工等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做出突出贡献,近年又在国内开拓了生态环境材料研究领域,大力倡导并深入研究循环经济。他承担多项“六五”、“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一批系统的创造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国防、军工、电子工业用基础材料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8部,其中40多篇在国际上发表,被SCI、EI等引用80余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1991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的荣誉称号。由于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2007年8月22日,左铁镛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刘德培简介 刘德培,男,汉族, 1950年5月4日生, 安徽省阜南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学分子生物学家。1975年毕业于安徽蚌埠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7—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美国医学科学院(IOM)与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院校长助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院校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刘德培院士现还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研究生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主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主编等职。 回国后,一直从事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基因调控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包括分化与发育的基因表达调控、转基因动物与疾病模型、基因转移与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科技部863重点项目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珠蛋白基因表达的时空顺序性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中港合作研究项目、科技部973重点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国家863重点项目杂合寡核苷酸介导的基因定点修复与疾病的基因治疗等。在胎儿型珠蛋白基因重新开启表达与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和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的研究中,发现马利兰可显著增强成年贫血恒河猴与β地贫患者胎儿型珠蛋白基因的表达;发现HS2是β基因红系增强子及其关键部位NFE 2/AP I位点;发现不同长度的红系增强子在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中增强β基因的表达;发现TC1转座子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生高频倒位;证明基因座控制区与近端调节元件共同指导β珠蛋白基因簇的发育调控;建立了βE与b41/42基因、BAC介导的a/b-珠蛋白基因簇和人载脂蛋白AI/CIII/AIV/AV基因簇三类转基因动物模型;用杂合寡核苷酸介导实现了β基因定点修复。迄今共发表文章120余篇,SCI收录90多篇,被引用900余次。迄今共培养博士生(包括双博生)36名,已毕业18名;培养硕士生2名,已毕业2名。 1991年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中青年人才基金,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被评为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1996年获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孙永福简介 孙永福,男,汉族, 1941年2月26日生,陕西省长安县人,196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桥隧专业。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郑州铁路局技术员、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技术员、工程师、副科长、副处长、代处长、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局长,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参加川黔、贵昆、成昆、湘黔、枝柳、南防等铁路建设,以及援建坦赞铁路、唐山抗震抢险、深圳拓荒建设等,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在铁路重大工程技术和管理上做出突出贡献。多年主管铁路建设工作,组织建设了京九、大秦、宝中、南昆铁路和衡广、兰新、浙赣铁路复线、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曾分管铁路规划计划、利用外资、劳动工资、审计统计、政策研究等工作。著有《铁路建设管理论集》,主编了《中国铁路建设史》等工程文集。近期发表了《青藏铁路建设管理创新与实践》、《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的研究与实践》、《运用系统原理建设京九铁路的成功实践》、《京九铁路对客货运输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铁路建设》等8篇文章。近年来,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华环境奖”(2005年)、“项目管理杰出领导者”(2005年)、“2006年中国十大建设英才”、“2008年度管理科学特殊贡献奖”。在2009年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孙永福作为该项目科技成果第一完成人,应邀出席大会。当他代表全体获奖人员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时,心情十分激动。他说:“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鼓劲,这个崇高荣誉归功于青藏铁路全体建设者。” 他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曾力邀81家铁路单位组建长沙铁道学院董事会并亲任董事长,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仍抽空回母校向师生作学术报告,近年更是受聘担任中南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将自己的工程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授给母校的学生。 余永富简介 余永富,男,汉族,1932年9月生,河南省南召县人,中共党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1956年分配到长沙矿冶研究院工作,历任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选矿室助理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长沙矿冶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教授,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会理事、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钢铁协会矿山技术委员会顾问。曾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科技之星荣誉等称号。 长期从事难选红铁矿、大型多金属共生矿及稀有金属选矿研究,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持武钢大冶铁矿混合性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研制了弱磁选—强磁选新工艺及新型工业用强磁选机,并投入生产,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针对包头白云鄂博铁矿难选特性,提出了“磨矿基本单位、磁选分组、浮选分选、铁反浮连生体、稀土(铌)逐一优先浮选分离”的独特选矿方法,研制完成弱磁—弱磁—浮选综合回收铁、稀土选矿工艺流程;使包钢的选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被列为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被我国冶金界称为“选矿王”。曾从事过湖北大冶、河南舞阳等铁矿选矿工艺流程的研究,在红铁矿、多金属共生矿及稀有金属矿等选矿领域,取得了多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他主持的武钢大冶铁矿混合性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研制了“弱磁选—强磁选新工艺”,按这个流程建成的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年处理混合铁矿石能力达200万吨,前4年就赢利2100多万元。参与主持研究的“包钢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及产品开发与应用”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包钢铌资源选矿新工艺和双提一降的科研攻关取得新的突破,使白云鄂博的选矿技术呈现出更光明的前景。并撰有《武钢大冶铁矿的提高铁精矿品位提高回收率实验研究报告》、《白云鄂博氧化矿弱磁—强磁—浮选综合回收铁、稀土工业分流试验》等论文、研究报告数10篇。2000年后,针对铁矿山铁精矿质量差,影响高炉炼铁效益的现状,研究提出铁矿山选矿应以提高铁精矿质量(提铁降硅)为发展方向,使我国铁矿山选矿出现了新局面,使国产铁精矿质量普遍提高到一个新的标准,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3年鞍山式贫赤(磁)铁矿选矿新工艺新药剂新设备研究及工程应用,获冶金科技进步(冶金部)特等奖一项。 张文海简介 张文海,男,汉族,1939年2月生,福建省长乐县人。196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冶金专业。有色金属冶金专家, 国家工程设计大师,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江西贵溪冶炼厂、安徽金隆铜业公司等国家重点工程总设计师。现任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有色冶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为确立我国先进的强化冶金工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实现清洁生产,做了重要工作。1964年,编撰了63万字的《闪速熔炼文集》,这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国外铜、镍强化冶金技术的专著。 1972年,发表了《闪速熔炼述评》,前瞻性地阐述了落后工艺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还对闪速冶金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作了全面的论证。1973年,国家计委下拨760万元研究经费,委托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组建常州实验基地进行闪速熔炼的工业实验并获成功。1985年,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闪速炼铜厂江西贵溪冶炼厂建成并顺利投产,从此拉开了我国铜冶金“清洁生产”的序幕,也为江西这片红土地多保留了一片青山绿水。他致力于冶金过程控制与计算机软件的研发,1986年以其为首的课题组研发的“闪速冶金FSCC软件”通过鉴定,对循环物料的平衡及挥发性元素的积累提出了定量的数学描述方法,软件成果在多项国内外工程应用,为提高我国工程设计技术水平做出贡献。 1993年至1997年在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安徽金隆铜业”设计建设过程中,主持完成了“常温变量喷射--动力波洗涤闪速炼铜技术”的研究,取得多项重要创新成果。对解决常温送风闪速熔炼存在“下生料”和“炉瘤”的难题有重要创新。此外,金隆项目还采用:“双级动力波洗涤组合装置及技术”,攻克了“大气量、大波动、高含尘冶炼烟气净化”世界性重大技术问题,对解决有色冶炼和其它行业SO2烟气污染有重大作用。主持金隆“电解净化技术”攻关,解决了综合利用我国含砷、锑、铋复杂铜精矿生产高纯铜的技术难题。目前,我国闪速冶金主要设备已实现国产化并出口伊朗,成为世界闪速冶金成套技术设备的输出国之一,促进了我国铜冶金的技术进步。作为第一完成人或项目总设计师的科研和工程设计共荣获3项国家级奖励,香港刘永龄奖等1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及优秀工程设计奖,特别是《常温变量喷射--动力波洗涤闪速炼铜技术》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际学术论文3篇、国家核心刊物文章10篇,译著16册,共70余万字。参与编纂国家大型图书3部、编制国内外10余项重大工程设计文件近百卷。 李长进简介 李长进,男,汉族, 1958年8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7年至1982年初,就读于长沙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94年,在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历任见习生,助工,工程师,设计室主任,处副总工程师,副处长,处长。1995年,在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任副院长。1996年至2002年8月在中铁二局历任副局长,代理局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长。2000年曾在中央党校第16期中青班学习一年。2002年9月至2006年9月,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任副总经理、党委常委。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07年9月至今,任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 对母校的培养心怀感激,一直十分关心中南大学的发展,并于2007年9月起担任中南大学董事,2008年2月被聘为中南大学兼职教授,2008年2月起担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南大学等5家单位合作建设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长。同时担任中南大学北京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作为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长,按照“边建设、边研究、边出成果”的原则,在实验室在建期间就完成了“高速铁路工程结构动力学及关键技术研究”、“高速铁路工程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高速铁路减振降噪及环保节能综合技术研究”和“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运行与管理模式研究”4项铁道部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同时,完成了隧道围岩结构多功能实验系统、20000kN桥梁静力试验系统的设计工作。 先后发表了《我国高速铁路速度目标值问题的研究》、《我国的高速公路BOT项目的运作程序及要点》、《领先创新 战略投资——“双60强”企业谈竞争力和跨越式发展》、《再上高楼——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企业发展战略的再思考》等多篇论文。多次结合自身实际,在高校和培训班为学员讲授企业管理、领导力培养等课程。还担任中国中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任、《铁道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常务委员等诸多社会职务,为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杨 毅简介 杨毅,男,1965年10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共党员,1984至1988年就读于中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1988年11月至1995年就职于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总公司,1996年至1998年任中国有色新金属公司贸易部经理,1999年至今任北京鑫恒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现任北京鑫恒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工商联冶金业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EMBA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现就读于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1999年始创鑫恒公司,主要从事氧化铝进出口贸易,经过八年的发展,成长为年经营规模达50多亿人民币的集团公司,员工约2500人。涉及有色金属(铜、铝等)进出口、矿业投资、房地产、保险业、酒店、餐饮等。集团分布在国内外的子公司达14家之多,分布在北京、香港、西宁、青岛、莱西、威海、连云港、深圳、陕西、湖南、海南等地区。在氧化铝业界,鑫恒成为国内首屈一指、享誉国际的民营企业。2005年在上报国务院内参中,新华社评价鑫恒与中铝、五矿并列为国内氧化铝行业的三家龙头企业。在国际有色界鑫恒有着良好的口碑,与国际三大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以及力拓集团均有良好的合作,与三星、三井等公司建立了良好关系,成为国际有色界瞩目的新星。鑫恒集团迅速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有色集团,连续三年每年利润超过10亿元。 2008年捐资100万设立中南大学鑫恒奖励助学金,2009年12月捐资1000万元设立中南大学鑫恒教育基金。2010年4月北京鑫恒集团与中南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梁稳根简介 梁稳根,男,汉族,1956年出生,湖南省涟源市人。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高级工程师。 三一重工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委。是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获全国百名星火带头人标兵、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中国杰出湘商、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老板”、“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湖南省优秀企业家、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之首等称号。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9年,秉持“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企业宗旨,打造了业内知名的“三一”品牌。1998年4月,三一拖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创当时钢框结构建筑垂直泵送混凝土300.8米的世界纪录,赢得了“中国泵王”的美誉。2002年9月,在香港国际金融大楼施工现场,三一混凝土泵将混凝土送上了406米的施工面,比原来由国外老牌企业创造的308米的世界纪录提高了将近100米!2003年9月,在举世瞩目的三峡三期工程工地上,三一新一代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试打成功,使输送三级配混凝土成为现实,填补了国内外工程机械领域的又一项空白。三一是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中国企业500强,公司拥有资产总额48.56亿元、净资产总额20.64亿元。在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施工现场、京珠高速公路、阿联酋迪拜塔等国内外大型工程中都可以看见三一产品的身影。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2008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延续了以往的增长,全年实现销售209亿元,同比增长56.6%。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306亿元。 2008年出资3000万元在母校建设三一研究院。 熊维平简介 熊维平,男,汉族,1956年11月生,江西省南昌市人,中共党员。1973年在江西冶金学院学习,后任冶金部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团总支副书记。1980年后在中南矿冶学院攻读矿物工程硕士学位和任教,1984年后在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矿物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从事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问题研究。历任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青年联合主席、中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常务副校长兼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历任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铝业公司筹备组成员、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等职,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总经理。现任中国铝业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中国铝业公司的“开朝元老”到如今成为“新任掌门”,他从一名汽车水箱厂的小工人成长为大型国企的管理者,从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迎接挑战,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无论是身处教授还是企业家岗位,都能处之泰然,得心应手。有人称他是“技术与经济管理两方面都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尤其对资本市场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也有人评价他是“学者型领导人,全局把握能力很强,无论是中铝的快速发展,还是港中旅的壮大,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2009年2月,受命担任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一职。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全球,影响逐渐深入实体经济领域,有色金属价格大幅跳水,而有色金属中最大品种的铝,更是从2万元/吨左右跌至1.2万元/吨左右,最低逼近1万元/吨。至当年2月,中国铝业公司60多家成员单位均在连续亏损, 1月总计亏损20亿,2月亏损18亿。履新仅仅11天,他就提出“一保二压三从紧”的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即保生存、压库存、压缩管理费用,以及投资项目从紧、成本费用从紧、资金管理从紧。在他看来,强化内部管理,将帮助中铝走出困境:“只有率先结构调整,率先管理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再造成本领先优势”。2009年2月,中铝高调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如果交易完成,中铝可能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并将向力拓董事会派出两名董事。该交易是中国历来对外国公司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全球跨境交易当中数额最大的交易。尽管本次交易未能实施,但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尚未结束,全球经济普遍低迷,企业发展艰难缓慢的当下,中铝能够提出这样大规模的并购计划,体现了中铝的实力和气魄,展示了中铝实现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这一战略目标的决心。 2007年中国铝业公司出资一亿元与中南大学联合组建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 戴永年简介 戴永年,男,汉族,1929年2月9日生,云南省通海县人,中共党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云南大学矿冶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研究生班毕业。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有色金属冶金”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云南省“真空冶金”重点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研究。发展了金属真空气化分离理论,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体系;为首研制成功粗铅火法精炼新技术,简化了精炼过程;发明了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在国内40多个单位及巴西、玻利维亚和东南亚等国家推广应用60余台/套,改革了锡、铅、锌冶金部分传统生产技术,已创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0亿元;研制成功卧式真空炉及相关工艺技术,在韶关冶炼厂建成我国大型有色金属真空冶金车间。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300万元)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四项、中国真空学会“94’科技成就奖(HAYASHI AWARD)”一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真空冶金》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8项。 鞠 躬简介 鞠躬,男,汉族, 1929年11月生于上海,原籍安徽省绩溪县。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973”15人专家组成员“何梁何利基金”专业评审组成员, 陈嘉庚科学奖医学组评奖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解剖学会终生名誉理事,国际脑研究组织刊物编辑。 鞠躬院士是中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之一。早年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纤维联系.神经性的束路研究始于19世纪,但100年来为能解决精细纤维联系的追踪方法。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Nauta氏束路追踪法解决了此难题,极大地推动了束路学研究,但此法在技术上难度较大。鞠躬是国内第一位用Nauta法进行科学研究并发表正式论文者。70年代初又出现了更有效的HRP方法。至80年代初鞠躬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神经解剖学家之一。80年代后期以来从事神经内分泌学研究,发现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内的神经纤维可直接调节腺细胞的分泌,通过19篇SCI论文的系统研究证实了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可受神经直接调节,提出了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修正了国际上通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单纯“体液调节学说”,并曾应邀赴12国家(地区)36所院校作报告40次。近年来重点研究了脊髓损伤修复,提出了 经校友总会和各地校友会提名推荐,中南大学杰出校友评审委员会评选,并报学校审核同意,现予以公布。 中南大学 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首届中南大学杰出校友名单及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传福简介 王传福,男,汉族,1966年2月15日生,安徽省无为县人。198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得物理化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获得硕士学位;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毕业,并留在该院工作,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在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后, 1995年2月,王传福毅然下海经商,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现任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2003年初入主秦川汽车,以3.28亿美元资产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同年11月,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技术为王的比亚迪股份公司总裁王传福是电池领域的“单项冠军”,一家20人的小厂不到8年发展成为中国电池大王,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前茅,在世界镍镉、镍氢和锂离子电池厂商中,分别列第2、3、4位。 曾被评为深圳市青年科技带头人之一;中国民营企业家新秀奖;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经济贡献年度新闻人物奖;《商业周刊usinessWeek 》 “亚洲之星”; 2003年汽车十大新闻人物;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改革开放30年影响深圳30个经济人物等。曾荣获深圳市青年科技专家——中银集团奖;鹏城青年创造勋章;香港“紫荆花杰出企业家”奖;首届“亚太最具创造力之华商领袖”奖;CCTV2008年度创新奖等。2009年以人民币350亿元的财富成为“胡润百富榜”中国首富。 致富不忘母校恩,他多次回母校作学术报告并与学子座谈,为母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并大量接收母校毕业生,2009年捐资1240万元设立中南大学比亚迪奖学金。 王淀佐简介 王淀佐,男,汉族,1934年3月23日生,辽宁省锦县人,中共党员,两院院士。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东北大学肄业,次年任东北有色金属局选矿科、冶金部有色金属管理局技术员。1961年中南矿冶学学院矿物加工与冶金专业毕业。历任中南工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导师、中南工大副校长、校长, 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是党的十三大代表和全国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选矿学术委员会主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高级学术顾问、美国矿冶学会会员。1990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矿物加工浮选理论和工艺的教学与研究。在矿物加工工程的研究中,系统分析浮选剂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用一系列定量判据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分子结构的"组装模型"及对各基团"碎片"的预测计算组装,达到设计特定用途的药剂;从理论上统一解释了硫化矿浮选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三大问题,在实践上发展了电化学控制及无捕收剂浮选;提出了盐类矿物浮选的四条规则,推进了浮选理论的定量化和实用性;提出"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发展了"分子载体浮选"及"开孔挡板搅拌器"等技术。发表了300多篇科技论文和9部著作。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和国家优秀教材奖等10余项奖励。198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89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邓起东简介 邓起东,男,汉族,1938年2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共党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现任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荣誉教授。 1966年后,由从事构造地质研究转向地震科学研究。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和防震减灾优秀奖7项;1991年获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著有《海原活动断裂带》、《天山活动构造》等;撰有《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论文200多篇。 左铁镛简介 左铁镛,男,汉族,1936年9月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左铁镛教授1958至1991年在中南工业大学任教,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6年起任中国科协副主席;1996-2004年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兼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合作教育协会理事等国内外重要社会职务。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司司长,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等。 左铁镛教授是知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长期从事材料科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专长于金属材料及其塑性加工,特别是在难熔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低塑性材料及其加工等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做出突出贡献,近年又在国内开拓了生态环境材料研究领域,大力倡导并深入研究循环经济。他承担多项“六五”、“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一批系统的创造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国防、军工、电子工业用基础材料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8部,其中40多篇在国际上发表,被SCI、EI等引用80余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1991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的荣誉称号。由于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2007年8月22日,左铁镛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刘德培简介 刘德培,男,汉族, 1950年5月4日生, 安徽省阜南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学分子生物学家。1975年毕业于安徽蚌埠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7—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美国医学科学院(IOM)与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院校长助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院校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刘德培院士现还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研究生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主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主编等职。 回国后,一直从事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基因调控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包括分化与发育的基因表达调控、转基因动物与疾病模型、基因转移与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科技部863重点项目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珠蛋白基因表达的时空顺序性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中港合作研究项目、科技部973重点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国家863重点项目杂合寡核苷酸介导的基因定点修复与疾病的基因治疗等。在胎儿型珠蛋白基因重新开启表达与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和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的研究中,发现马利兰可显著增强成年贫血恒河猴与β地贫患者胎儿型珠蛋白基因的表达;发现HS2是β基因红系增强子及其关键部位NFE 2/AP I位点;发现不同长度的红系增强子在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中增强β基因的表达;发现TC1转座子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生高频倒位;证明基因座控制区与近端调节元件共同指导β珠蛋白基因簇的发育调控;建立了βE与b41/42基因、BAC介导的a/b-珠蛋白基因簇和人载脂蛋白AI/CIII/AIV/AV基因簇三类转基因动物模型;用杂合寡核苷酸介导实现了β基因定点修复。迄今共发表文章120余篇,SCI收录90多篇,被引用900余次。迄今共培养博士生(包括双博生)36名,已毕业18名;培养硕士生2名,已毕业2名。 1991年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中青年人才基金,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被评为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1996年获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孙永福简介 孙永福,男,汉族, 1941年2月26日生,陕西省长安县人,196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桥隧专业。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郑州铁路局技术员、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技术员、工程师、副科长、副处长、代处长、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局长,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参加川黔、贵昆、成昆、湘黔、枝柳、南防等铁路建设,以及援建坦赞铁路、唐山抗震抢险、深圳拓荒建设等,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在铁路重大工程技术和管理上做出突出贡献。多年主管铁路建设工作,组织建设了京九、大秦、宝中、南昆铁路和衡广、兰新、浙赣铁路复线、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曾分管铁路规划计划、利用外资、劳动工资、审计统计、政策研究等工作。著有《铁路建设管理论集》,主编了《中国铁路建设史》等工程文集。近期发表了《青藏铁路建设管理创新与实践》、《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的研究与实践》、《运用系统原理建设京九铁路的成功实践》、《京九铁路对客货运输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铁路建设》等8篇文章。近年来,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华环境奖”(2005年)、“项目管理杰出领导者”(2005年)、“2006年中国十大建设英才”、“2008年度管理科学特殊贡献奖”。在2009年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孙永福作为该项目科技成果第一完成人,应邀出席大会。当他代表全体获奖人员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时,心情十分激动。他说:“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鼓劲,这个崇高荣誉归功于青藏铁路全体建设者。” 他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曾力邀81家铁路单位组建长沙铁道学院董事会并亲任董事长,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仍抽空回母校向师生作学术报告,近年更是受聘担任中南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将自己的工程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授给母校的学生。 余永富简介 余永富,男,汉族,1932年9月生,河南省南召县人,中共党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1956年分配到长沙矿冶研究院工作,历任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选矿室助理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长沙矿冶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教授,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会理事、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钢铁协会矿山技术委员会顾问。曾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科技之星荣誉等称号。 长期从事难选红铁矿、大型多金属共生矿及稀有金属选矿研究,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持武钢大冶铁矿混合性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研制了弱磁选—强磁选新工艺及新型工业用强磁选机,并投入生产,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针对包头白云鄂博铁矿难选特性,提出了“磨矿基本单位、磁选分组、浮选分选、铁反浮连生体、稀土(铌)逐一优先浮选分离”的独特选矿方法,研制完成弱磁—弱磁—浮选综合回收铁、稀土选矿工艺流程;使包钢的选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被列为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被我国冶金界称为“选矿王”。曾从事过湖北大冶、河南舞阳等铁矿选矿工艺流程的研究,在红铁矿、多金属共生矿及稀有金属矿等选矿领域,取得了多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他主持的武钢大冶铁矿混合性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研制了“弱磁选—强磁选新工艺”,按这个流程建成的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年处理混合铁矿石能力达200万吨,前4年就赢利2100多万元。参与主持研究的“包钢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及产品开发与应用”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包钢铌资源选矿新工艺和双提一降的科研攻关取得新的突破,使白云鄂博的选矿技术呈现出更光明的前景。并撰有《武钢大冶铁矿的提高铁精矿品位提高回收率实验研究报告》、《白云鄂博氧化矿弱磁—强磁—浮选综合回收铁、稀土工业分流试验》等论文、研究报告数10篇。2000年后,针对铁矿山铁精矿质量差,影响高炉炼铁效益的现状,研究提出铁矿山选矿应以提高铁精矿质量(提铁降硅)为发展方向,使我国铁矿山选矿出现了新局面,使国产铁精矿质量普遍提高到一个新的标准,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3年鞍山式贫赤(磁)铁矿选矿新工艺新药剂新设备研究及工程应用,获冶金科技进步(冶金部)特等奖一项。 张文海简介 张文海,男,汉族,1939年2月生,福建省长乐县人。196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冶金专业。有色金属冶金专家, 国家工程设计大师,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江西贵溪冶炼厂、安徽金隆铜业公司等国家重点工程总设计师。现任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有色冶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为确立我国先进的强化冶金工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实现清洁生产,做了重要工作。1964年,编撰了63万字的《闪速熔炼文集》,这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国外铜、镍强化冶金技术的专著。 1972年,发表了《闪速熔炼述评》,前瞻性地阐述了落后工艺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还对闪速冶金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作了全面的论证。1973年,国家计委下拨760万元研究经费,委托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组建常州实验基地进行闪速熔炼的工业实验并获成功。1985年,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闪速炼铜厂江西贵溪冶炼厂建成并顺利投产,从此拉开了我国铜冶金“清洁生产”的序幕,也为江西这片红土地多保留了一片青山绿水。他致力于冶金过程控制与计算机软件的研发,1986年以其为首的课题组研发的“闪速冶金FSCC软件”通过鉴定,对循环物料的平衡及挥发性元素的积累提出了定量的数学描述方法,软件成果在多项国内外工程应用,为提高我国工程设计技术水平做出贡献。 1993年至1997年在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安徽金隆铜业”设计建设过程中,主持完成了“常温变量喷射--动力波洗涤闪速炼铜技术”的研究,取得多项重要创新成果。对解决常温送风闪速熔炼存在“下生料”和“炉瘤”的难题有重要创新。此外,金隆项目还采用:“双级动力波洗涤组合装置及技术”,攻克了“大气量、大波动、高含尘冶炼烟气净化”世界性重大技术问题,对解决有色冶炼和其它行业SO2烟气污染有重大作用。主持金隆“电解净化技术”攻关,解决了综合利用我国含砷、锑、铋复杂铜精矿生产高纯铜的技术难题。目前,我国闪速冶金主要设备已实现国产化并出口伊朗,成为世界闪速冶金成套技术设备的输出国之一,促进了我国铜冶金的技术进步。作为第一完成人或项目总设计师的科研和工程设计共荣获3项国家级奖励,香港刘永龄奖等1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及优秀工程设计奖,特别是《常温变量喷射--动力波洗涤闪速炼铜技术》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际学术论文3篇、国家核心刊物文章10篇,译著16册,共70余万字。参与编纂国家大型图书3部、编制国内外10余项重大工程设计文件近百卷。 李长进简介 李长进,男,汉族, 1958年8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7年至1982年初,就读于长沙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94年,在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历任见习生,助工,工程师,设计室主任,处副总工程师,副处长,处长。1995年,在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任副院长。1996年至2002年8月在中铁二局历任副局长,代理局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长。2000年曾在中央党校第16期中青班学习一年。2002年9月至2006年9月,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任副总经理、党委常委。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07年9月至今,任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 对母校的培养心怀感激,一直十分关心中南大学的发展,并于2007年9月起担任中南大学董事,2008年2月被聘为中南大学兼职教授,2008年2月起担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南大学等5家单位合作建设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长。同时担任中南大学北京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作为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长,按照“边建设、边研究、边出成果”的原则,在实验室在建期间就完成了“高速铁路工程结构动力学及关键技术研究”、“高速铁路工程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高速铁路减振降噪及环保节能综合技术研究”和“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运行与管理模式研究”4项铁道部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同时,完成了隧道围岩结构多功能实验系统、20000kN桥梁静力试验系统的设计工作。 先后发表了《我国高速铁路速度目标值问题的研究》、《我国的高速公路BOT项目的运作程序及要点》、《领先创新 战略投资——“双60强”企业谈竞争力和跨越式发展》、《再上高楼——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企业发展战略的再思考》等多篇论文。多次结合自身实际,在高校和培训班为学员讲授企业管理、领导力培养等课程。还担任中国中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任、《铁道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常务委员等诸多社会职务,为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杨 毅简介 杨毅,男,1965年10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共党员,1984至1988年就读于中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1988年11月至1995年就职于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总公司,1996年至1998年任中国有色新金属公司贸易部经理,1999年至今任北京鑫恒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现任北京鑫恒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工商联冶金业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EMBA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现就读于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1999年始创鑫恒公司,主要从事氧化铝进出口贸易,经过八年的发展,成长为年经营规模达50多亿人民币的集团公司,员工约2500人。涉及有色金属(铜、铝等)进出口、矿业投资、房地产、保险业、酒店、餐饮等。集团分布在国内外的子公司达14家之多,分布在北京、香港、西宁、青岛、莱西、威海、连云港、深圳、陕西、湖南、海南等地区。在氧化铝业界,鑫恒成为国内首屈一指、享誉国际的民营企业。2005年在上报国务院内参中,新华社评价鑫恒与中铝、五矿并列为国内氧化铝行业的三家龙头企业。在国际有色界鑫恒有着良好的口碑,与国际三大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以及力拓集团均有良好的合作,与三星、三井等公司建立了良好关系,成为国际有色界瞩目的新星。鑫恒集团迅速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有色集团,连续三年每年利润超过10亿元。 2008年捐资100万设立中南大学鑫恒奖励助学金,2009年12月捐资1000万元设立中南大学鑫恒教育基金。2010年4月北京鑫恒集团与中南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梁稳根简介 梁稳根,男,汉族,1956年出生,湖南省涟源市人。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高级工程师。 三一重工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委。是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获全国百名星火带头人标兵、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中国杰出湘商、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老板”、“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湖南省优秀企业家、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之首等称号。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9年,秉持“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企业宗旨,打造了业内知名的“三一”品牌。1998年4月,三一拖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创当时钢框结构建筑垂直泵送混凝土300.8米的世界纪录,赢得了“中国泵王”的美誉。2002年9月,在香港国际金融大楼施工现场,三一混凝土泵将混凝土送上了406米的施工面,比原来由国外老牌企业创造的308米的世界纪录提高了将近100米!2003年9月,在举世瞩目的三峡三期工程工地上,三一新一代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试打成功,使输送三级配混凝土成为现实,填补了国内外工程机械领域的又一项空白。三一是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中国企业500强,公司拥有资产总额48.56亿元、净资产总额20.64亿元。在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施工现场、京珠高速公路、阿联酋迪拜塔等国内外大型工程中都可以看见三一产品的身影。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2008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延续了以往的增长,全年实现销售209亿元,同比增长56.6%。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306亿元。 2008年出资3000万元在母校建设三一研究院。 熊维平简介 熊维平,男,汉族,1956年11月生,江西省南昌市人,中共党员。1973年在江西冶金学院学习,后任冶金部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团总支副书记。1980年后在中南矿冶学院攻读矿物工程硕士学位和任教,1984年后在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矿物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从事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问题研究。历任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青年联合主席、中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常务副校长兼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历任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铝业公司筹备组成员、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等职,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总经理。现任中国铝业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中国铝业公司的“开朝元老”到如今成为“新任掌门”,他从一名汽车水箱厂的小工人成长为大型国企的管理者,从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迎接挑战,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无论是身处教授还是企业家岗位,都能处之泰然,得心应手。有人称他是“技术与经济管理两方面都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尤其对资本市场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也有人评价他是“学者型领导人,全局把握能力很强,无论是中铝的快速发展,还是港中旅的壮大,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2009年2月,受命担任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一职。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全球,影响逐渐深入实体经济领域,有色金属价格大幅跳水,而有色金属中最大品种的铝,更是从2万元/吨左右跌至1.2万元/吨左右,最低逼近1万元/吨。至当年2月,中国铝业公司60多家成员单位均在连续亏损, 1月总计亏损20亿,2月亏损18亿。履新仅仅11天,他就提出“一保二压三从紧”的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即保生存、压库存、压缩管理费用,以及投资项目从紧、成本费用从紧、资金管理从紧。在他看来,强化内部管理,将帮助中铝走出困境:“只有率先结构调整,率先管理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再造成本领先优势”。2009年2月,中铝高调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如果交易完成,中铝可能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并将向力拓董事会派出两名董事。该交易是中国历来对外国公司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全球跨境交易当中数额最大的交易。尽管本次交易未能实施,但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尚未结束,全球经济普遍低迷,企业发展艰难缓慢的当下,中铝能够提出这样大规模的并购计划,体现了中铝的实力和气魄,展示了中铝实现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这一战略目标的决心。 2007年中国铝业公司出资一亿元与中南大学联合组建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 戴永年简介 戴永年,男,汉族,1929年2月9日生,云南省通海县人,中共党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云南大学矿冶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研究生班毕业。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有色金属冶金”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云南省“真空冶金”重点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研究。发展了金属真空气化分离理论,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体系;为首研制成功粗铅火法精炼新技术,简化了精炼过程;发明了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在国内40多个单位及巴西、玻利维亚和东南亚等国家推广应用60余台/套,改革了锡、铅、锌冶金部分传统生产技术,已创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0亿元;研制成功卧式真空炉及相关工艺技术,在韶关冶炼厂建成我国大型有色金属真空冶金车间。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300万元)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四项、中国真空学会“94’科技成就奖(HAYASHI AWARD)”一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真空冶金》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8项。 鞠 躬简介 鞠躬,男,汉族, 1929年11月生于上海,原籍安徽省绩溪县。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973”15人专家组成员“何梁何利基金”专业评审组成员, 陈嘉庚科学奖医学组评奖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解剖学会终生名誉理事,国际脑研究组织刊物编辑。 鞠躬院士是中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之一。早年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纤维联系.神经性的束路研究始于19世纪,但100年来为能解决精细纤维联系的追踪方法。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Nauta氏束路追踪法解决了此难题,极大地推动了束路学研究,但此法在技术上难度较大。鞠躬是国内第一位用Nauta法进行科学研究并发表正式论文者。70年代初又出现了更有效的HRP方法。至80年代初鞠躬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神经解剖学家之一。80年代后期以来从事神经内分泌学研究,发现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内的神经纤维可直接调节腺细胞的分泌,通过19篇SCI论文的系统研究证实了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可受神经直接调节,提出了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修正了国际上通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单纯“体液调节学说”,并曾应邀赴12国家(地区)36所院校作报告40次。近年来重点研究了脊髓损伤修复,提出了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的新概念并付诸临床实践,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突破性成果。接受该手术的30例全瘫患者在手术后全部获得了一定的步行功能,其中43% 可借拐杖,甚至无需任何支撑自由走. 共发表论文523篇,其刊于SCI杂志者125篇。据SCI检索,至2008年底其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被他引3600余次。2000年美国科学信迅研究所(ISI)进行了一项调查,从1981年~1998年18年间有较高影响的76,998篇论文中全部由中国人在国内进行研究的有47篇,其中神经科学类仅1篇,其通讯作者是鞠躬院士。完成和承担各类基金12项,其中主持8项,参加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被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代名师。 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的新概念并付诸临床实践,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突破性成果。接受该手术的30例全瘫患者在手术后全部获得了一定的步行功能,其中43% 可借拐杖,甚至无需任何支撑自由走. 共发表论文523篇,其刊于SCI杂志者125篇。据SCI检索,至2008年底其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被他引3600余次。2000年美国科学信迅研究所(ISI)进行了一项调查,从1981年~1998年18年间有较高影响的76,998篇论文中全部由中国人在国内进行研究的有47篇,其中神经科学类仅1篇,其通讯作者是鞠躬院士。完成和承担各类基金12项,其中主持8项,参加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被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代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