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86)731 84805380

传真:(86)731 82354476

地址:湖南长沙湘雅路110号,湘雅医学院北院原图书馆3楼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及近期发展趋势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医药经济报发布时间:2010/6/25 11:30:39

    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由13亿人口疾病治疗、保健康复、生育等必须的医药消费所带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间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22%,九五期间仍保持年平均增长率17%的发展速度。医药产业规模在2001年总值为2770亿元人民币,占大陆GDP的2.9%;2002年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2%左右,增幅达18.8%,高于全球医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13%。

    药品市场的销售总额2001年达到了1260亿元,1990~2001年间更是保持了年均21.7%的增长速度。

    就医药细分行业的增长率而言,2002年高于医药产业平均水准的是制药机械(28%)、化学制剂(21%);低于平均水准的是中药(16%)、生物制药(16%)、卫生材料(15%)及医疗器械(12%)。

    根据2001年全国换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统计,中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是5146家,其中包括1700多家“三资”企业(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家左右。

    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而国有经济比重则从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50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中,有生物制药企业200余家、中药生产企业1100多家和化学药品生产企业4000家左右。至2001年底,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生产总产量为43万吨,位居世界第2;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000余个品种;还有中国的传统中药,也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多种,总产量已达37万吨,品种8000余种。另外,中国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能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中国还可以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在内的医疗器械11000多个品种、规格;可以生产8大类1200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

    2002年,从经济效益指标排名情况看,前10个地区有8个属于东部沿海地区,说明医药工业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市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且与前几年相比,区域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以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两个指标分析,全国排名前10位的地区产品销售收入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2/3左右,但是前60名企业的销售收入所占的比例只有34.8%,这说明中国医药市场的地域集中度较高,而企业集中度较低。

    出口形势好于预期。2002年医药进出口额保持了一定增长。全年医药行业完成进出口总额为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41%,其中进口总额为45.3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6%,出口总额完成58.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6%。其中,主要是化学制药类产品的进出口,化学制药的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分别占各项的比例均达50%以上。并且化学制药的进出口增速最快。

    商业销售利润下降。虽然2002年医药经济运行质量总体逐步向好,但工业、商业呈现较大反差。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而医药商业实现利润则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企业亏损面、亏损额上升,多数企业利润呈现下降趋势。一些中心城市毛利率、利润率也呈下降态势,医药商业销售利润率仅.59%,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相反费用却比上年同期增长6.2%,反映出医药商业经营步履维艰。

    连锁药业发展迅速。2002年医药零售市场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竞争加剧。医药零售市场保持旺销的发展势头,其增幅稳定在10%以上。随着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制度、跨地区连锁经营管理办法的逐步实施,为更好地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开放药品分销服务领域的需要,许多企业积极投身到医药零售业中,连锁药店成为医药流通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业态。

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需求

对能够治疗SARS的疫苗的需求

    非典暴发以来,“疫苗”迅速成为互联网上一大热门搜索关键词。疫苗市场被空前激活。北京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一位专家指出,“中国庞大的疫苗市场显然已经被激活,并迅速地启动起来。”据业内人士评估,国内疫苗市场年需求将以15%的速度大幅度增长,远远高于全球10%的平均增长水平。最现成的例子是,非典疫情暴发以来,北京市场上的疫苗需求在短短两个月内增长了近10倍。

    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王贺祥证实,国家继去年投入8亿元之后,今年又计划投入12亿元人民币用于预防免疫工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面对潜力巨大的疫苗市场,中外医药企业跃跃欲试,都希望抢占先机。记者注意到,国际卫生组织最大的疫苗供应商葛兰素史克近来在国内频频高调亮相,心迹昭然。而国内最大的疫苗生产企业——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也决定投资5亿元建设国内最大的疫苗研发生产基地。

丙酸:需求将保持迅猛增势

    中国现有丙酸总年产能力约1000吨,实际年产量只有200吨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需大量依赖进口来弥补。在医药行业,丙酸的主要衍生物有维生素B6、萘普生、脑脉宁等。中国维生素B6每年都有一定数量出口,预计医药工业对丙酸的需求量也会有所增长。

γ-丁内酯需求增长快

    近年来,中国γ-丁内酯产能增加迅速。2003年国内生产厂家已有20余家,总年产能力约1.6万吨。国内γ-丁内酯需求日益增加,需求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由于国内产量较低,近年来一直依赖进口弥补。目前国内γ-丁内酯年消费量约1.8万吨,消费大致构成如下。由于国内下游产品市场需求速度快速增加,因此γ-丁内酯长期紧俏,加上国内1,4-丁二醇和顺酐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国内γ-丁内酯将呈现较快发展势头。

前列腺增生治疗药物市场需求强劲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病用药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众多企业也对老年病治疗领域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病之一,其治疗药物在泌尿系统用药(不包括抗菌和抗感染药)中一直占有最大的比例,销售金额连续3年超过老年泌尿系统药物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虽然这两年来前列腺增生药物在整个老年泌尿系统药物中所占的比例略有下降,但其总体销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与2000年相比,2002年前列腺增生药物的医院销售金额增长了36.5%,相对整个泌尿系统用药(不包括抗菌和抗感染药)市场的增长率为43.4%,(以上数据并未计入高特灵、酚卞明、哌唑嗪等同时适用于高血压治疗的α-阻滞剂)。近三年来,该类药物保持了年均16.9%的增长势头,上升平稳。

    另外,治疗老年病的常用药品,例如抗感染类药品、利胆类药品、代谢类、心血管类药品,以及抗肿瘤类和增强免疫力类的药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中国维生素B12的市场需求以年均两位数增长

    近几年,中国对维生素B12需求转旺,平均年增幅超过两位数。长期以来,维生素B12的临床用药量平稳,没有大的起伏。它还和其他维生素一起构成多种维生素产品,做为OTC药物广为销售。如中国市场上的施尔康、善存、21金维它等各种中外品牌的产品,这方面用量也不小。目前维生素B12已列入中国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甲类品种。据统计,它在中国大城市医院的用药普及率已达到90%~100%。

    多年来,中国市场对维生素B12的需求量不大。20世纪80年代,每年消耗量仅200公斤左右,不过20世纪90年代,国内市场需求开始上升。后来,需求转旺,每年都以较大比例增长,平均年增幅超过两位数。近两年,又有较大增长,2001年用量达1200公斤。

据有关人士分析,最近几年中国维生素B12用量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1)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增长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使临床用药不断增加。

(2)因环境污染等因素,中国患有各种血液疾病的患者在增多,使维生素B12用量上升。

(3)近年来维生素B12临床有不少新用途,特别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用量增加较快。

(4)近几年多种维生素产品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确有效果的保健品,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市场日益走红,越

来越多的人选择它,且每天服用,长期服用。

(5)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营养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中也开始应用维生素B12,虽然这方面用量不大,但增幅较大。

目前中国医药行业面临的挑战

    加入WTO以后,医药行业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长远看,有利于中国医药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医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及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获得中国医药发展所需的国际资源,有利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也有利于中国医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体制创新,总之,有利于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从近期看,医药行业面临的挑战有三个方面:一是关税的降低,二是药品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开放药品批发、零售服务。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医药产业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强制实施GMP认证,产业格局出现巨大变化

◆生物制药潜力巨大

◆国际市场中药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连锁药店竞争“白热化”,药品价格仍将不断下降

◆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非处方药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正在兴建的医药项目

强强合作:打造全球最大的麻黄碱生产基地

    2003年3月,赤峰制药集团与上海实业联合集团达成合作协议,上海实业联合集团投资7018万元,用于赤峰制药集团子公司艾克公司和蒙欣公司化学合成麻黄碱及相关产品技术开发和制剂产品生产。

    上海实业联合集团系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拥有净资产超过14.4亿元,总资产超过20亿元。形成了生物医药、商务网络和传统制造业三大产业板块并存的产业结构,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产业。同时,艾克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力争在“十五”期末,将公司发展为全球最大的麻黄碱原料药及其系列制剂产品的生产基地。

河北卓达集团与美国合建国际医药园

    2003年6月22日,河北卓达集团与美国华民集团就合作建设“国际医药园”达成协议,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规划建设的“国际医药园”将紧紧围绕省会“药都”建设,建立中国药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国际商贸、博览中心,使之成为一座集国际医药贸易、药业物流、药业展销、药业检测、中华药业文华艺术博览、生产加工、科研开发、信息交流及储运包装于一体的大型国际药业贸易和文化的基地。

71.58亿打造海口“药谷”计划

    海口“生物药谷”的目标是将海口建成全国一流的医药技术研发基地、生产基地、批发销售基地和出口基地。在技术研究开发上,以海南现有的“热作两院”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组建5家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中心。在生产上,大力扶持新建“亿元型”企业,并将在化学药品、南药产品、生物药品方面生产出一些在全国叫得响的重点产品和国家一、二级新药。在区域性批发销售上,将发展一二家大型医药流通连锁企业,建立药品批发市场,并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调控手段,规范医药流通秩序。在出口上的目标是,使医药产品的出口额占全市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美国百特与西安力邦企业集团设立合资制药企业

    2003年10月10日,世界500强美国百特与西安力邦制药在西安高新区建立合资企业签字仪式在西安举行。美国百特是最早进入中国医疗市场的大型跨国企业。西安力邦是以高新技术生物医药为主的新型企业。双方此次成立的百特力邦西安制药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美元,占地面积9956平方米,生产目前中国普遍应用的静脉麻醉剂。

东软集团投资8亿元筹建数字医疗产业园

    东软集团下属的东软数字医疗有限公司将投资8亿元人民币,在沈阳市浑南新区建设国际一流的数字医疗产业园。东软数字医疗有限公司是科技部立项建设的“国家数字医疗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拥有彩超、CT、X线机、核磁共振等数字医疗设备生产线,是目前中国惟一的能生产上述四大数字影像医疗产品的企业。其中CT机销量在中国市场超过德国、日本等国企业,仅次于美国的GE公司。

    数字医疗产业园占地13万多平方米,园内分为生产区、研究区、中试区等5个功能板块,主要研发、生产CT、核磁共振、彩超、X线机、激光成像仪、电生理系列治疗设备等八大类产品共50个品种。

天士力:中药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

    由上市公司天士力投资10亿元的中药产业园目前进展顺利,有望到2005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天津天士力中药产业园是全国最大的滴丸生产基地,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首批中药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示范企业。

    为实现建设百亿集团的目标,2003年6月,天士力集团与天津北辰科技园区签定合作协议,实施二期10亿元的投资项目,打造规模庞大的现代中药产业园。

首家医疗器械工业园落户宁波,投资在3亿元以上

    2003年9月,中国第一家医疗器械行业专业园区——“宁波医疗器械工业园”在宁波市鄞州区望春工业园区集士港分区内动工兴建。建成的“宁波医疗器械工业园”是一个以医疗器械产业为主、兼顾医药产业;以高科技项目为主、适当考虑传统项目;以规模型企业为主、兼顾中小企业的内外资并举的专业性园区。

安力泰二期“甲硫酸氨扩建工程”

    由世界特种化学品巨头德固萨集团与中国合资的广西南宁安力泰美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9月在南宁市武鸣县动工兴建投资额为1350万美元的安力泰二期“甲硫酸氨扩建工程”。

    安力泰是由世界最大的特种化学品公司——德国德固萨集团和世界第二大氨基酸生产企业——法国瑞米克斯公司共同投资的生物制药企业。扩建工程建成后,安力泰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药用级氨基酸生产企业。安力泰目前可以生产9种药用级氨基酸系列产品,是国内主要的药用氨基酸生产企业之一,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和东南亚市场。

 

分享:
关键字:
下载专区

湘ICP备09002748号 Copyright 2007-2017版权申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技术支持:长沙网站建设-创研科技

地址:湖南长沙湘雅路110号,湘雅医学院北院原图书馆3楼 电话:(86)731 84805380,传真:(86)731 8235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