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张伟教授研究团队在《Carcinogenesis》杂志(IF=5.266)发表了题为 “Radiogenomics helps to achieve personalized therapy by evaluating patient responses to radiation treatment ” 的文章。
放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方法,当其与化疗,手术或其他靶向治疗合并治疗时,复发或死亡风险往往会降低。放疗的同时会伴随一系列放疗毒性反应,早期毒性(放疗后90天内)多是暂时的且可痊愈,晚期毒性较为严重,包括慢性炎症反应,血管病变,纤维化,骨髓抑制。临床上观察到相同病理分期的病人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仍然存在较大的放疗毒性个体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放疗敏感性个体差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放疗基因组学即研究遗传因素对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发现与放疗毒性,放疗耐受相关的分子标记物。其目的在于构建包含病人因素,治疗因素和遗传因素的放疗毒性预测模型,评估患者放疗反应,指导医生和患者采用合适的个体化放疗方案,以降低放疗毒性反应,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目前研究多采用候选基因法,即选取DNA损伤修复通路(ATM、XRCC1、RAD51等),细胞周期循环与凋亡通路(TP53、HDM2、CHK1等),炎症因子(IL8、TNF-α、TGFB1等),肿瘤微环境(HIF-1、VEGF等)中重要基因的SNP作为候选位点,探索其与各种癌症放疗后发生急晚期毒性反应的关系。虽然取得了不少阳性结果,但是这些结果总是得不到重复验证。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如何控制临床协变量,如何探索表型下的分子机制,如何构建实用的风险预测模型,如何参与多中心大样本国际化研究等。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放疗基因组学将帮助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遗传背景量体裁衣的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最大可能的提高放疗疗效。